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服务社会生活让学术具有传播竞争力

来源:学术评论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14 19:0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这样的需求下,一批学者架起镜头、来到线上,用适合互联网的方式与人们分享知识,成为新一代“网红”。那么,如何让学术内容在网络传播中具有竞争力、让知识成为“顶流”?

  在这样的需求下,一批学者架起镜头、来到线上,用适合互联网的方式与人们分享知识,成为新一代“网红”。那么,如何让学术内容在网络传播中具有竞争力、让知识成为“顶流”?

  随着网络传播方式从文字、图片,进化到视频,还为专业内容网络传播带来了一点优势,那就是突破时空界限,将实验室、发展史搬到受众面前。具体而艰深的知识可能会被遗忘,但探索与推理的过程方法,会给受众带来深远的影响。让学术内容具有传播竞争力,从语言形式到展示形式的创新,也必不可少。

  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打磨,能让学术知识具有魅力,但要在网络传播中更有竞争力,还是要通过知识传递价值观念。对专业的学术知识传播者而言,获取多少点击量并非最终目的。通过网络传播,惠及更多民众,点燃人们对知识的兴趣、重建年轻一代对学术的敬畏,这才是专业内容与网络传播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  薛静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  (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)

  网络流行趋势瞬息万变,现在的年轻网友,已不是靠科普中加入几个流行词就能将其“归为友军”的了。进行专业内容的网络传播时,被动生硬地加入网言网语,反而会有“努力挤进年轻人群”的露怯。其实,优质的知识型网络内容,常会自主生成新的“名梗”。比如罗翔老师说刑法时的固定主角“法外狂徒张三”,又如毕导引入深奥理论前故意设定的导语“我们小学二年级就已学过”,再如戴建业老师的湖北麻城普通话……有了知识沃土打底,“新梗”自然具有生命力。

  细数一些学者的爆款视频,我们不难发现,与其说大家是喜欢知识,不如说大家是需要用知识去解决问题。生活中的焦点事件、热门话题,许多人有话要说,却不知从何说起,不会用相应的知识支撑自己的论证,就容易被“引战”的情绪化言论带偏。让学术内容具有传播竞争力,首先是令它服务于社会生活,解决人们分析认识热点的“急需”、日常活动的“刚需”。

  随着网络深入日常生活,人们上网的目的不再是“看个热闹”,更希望能“看点门道”。在学术界,看重学术研究的网络传播也成为新的趋势。以前,学术文献的评价标准还只有引用(Citation)和下载(Download),现在,分享(Altmetric)因子则被频频提及。学者及其研究如果能在大众中得到广泛关注,那么其成果的学界认可度、业界转化率和社会影响力也会因此提高。

文章来源:《学术评论》 网址: http://www.xueshupinglun.cn/zonghexinwen/2022/0914/359.html



上一篇: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,中国文艺评论(山东大学
下一篇:读《北京味儿》随想:客观评价清末民初学人史

学术评论投稿 | 学术评论编辑部| 学术评论版面费 | 学术评论论文发表 | 学术评论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学术评论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